屋苑介紹
杏花邨屋苑前身是一個海灣,名為白沙灣,乃是位於柴灣西面的一片石灘。
1980 年 12 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地下鐵路公司分期興建港島綫。為配合港島線的發展,白沙灣被填海,並於其上設立港鐵的柴灣車廠,及並在附近區域發展住宅項目。
杏花邨於1986年至1989年分階段落成,發展商是港鐵公司(時稱地鐵公司)與香港嘉里貿易有限公司及其他公司所聯營之杏花邨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發展,並由嘉里建設承建。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法定圖則,杏花邨是港島規劃區第20區,屬柴灣區的一部分。

(1922 年軍部地圖)

屋苑概況
杏花邨整個屋苑共有48座(由第 1 至第50 座,當中不設第14座和第44座),共計6504伙。興建時由於屬前啟德機場飛機航道之下,所以樓高皆不過20層。
屋苑依地勢分為「上杏花」及「下杏花」。
第1至18座設在港鐵柴灣車廠上蓋,19-21座設在街市及停車場之上,樓層由5樓開始起計,統稱「上杏花」,部份單位向東區走廊。
「上杏花」以中小型單位為主,頂兩層並設連平台的複式單位。
「下杏花」由第22至50座,位於海岸旁,設海濱長廊,可遠眺觀塘、油塘、藍田、調景嶺、將軍澳及日出康城。 單位面積一般較大,包括方廳及鑽石廳設計。
27、29、30-33座設頂層複式;而22-26、28、34-50座頂層則設特色單位。
屋苑設有住客俱樂部,設施包括泳池、桑拿室、健身室、羽毛球場、網球場等。
社區設施
包括小型街市, 兒童遊樂場、長者健體區、籃球場、足球場、幼稚園、青少年中心、長者中心、郵局、中西診所、停車場。
可說是一個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的自給自足社區。
杏花園
杏花園屬杏花邨發展計劃的其中一部份,位處杏花邨西北端海邊一隅,與第27至30座由嶺南中學所分隔,由盛泰道一條支路前往,自成一角。
1990年落成時被發展商嘉里集團獨立命名為杏花園。
杏花園以豪宅的規格建造,一梯兩伙,2座合共64個單位,戶戶向海,前臨鯉魚門,自設泳池及停車場。
杏花邨交通
主要藉著港鐵杏花邨站至全港各地,
杏花邨是全港第一個自設車站的屋苑。
而 49 – 50 座對面,則設「公共交通交匯處」。
設專線小巴來往小西灣;
新巴 8 號線來往灣仔北;
城巴 85 號線來往北角;
及只於繁忙時間服務的過海隧巴 118P
來往長沙灣。

地鐵-杏花邨站
「杏花邨站」為地鐵公司時期,首個以上蓋物業命名的車站,而「杏花邨站」亦是整個港鐵網絡中,唯一以住宅項目命名,同時又保留「邨」字的車站。「杏花邨站」是港島綫第一期(柴灣至金鐘)車站之一,但未有於1985年5月31日港島綫第一期通車當日啟用,待1986年10月16日杏花邨首批住宅入伙,才全面開放使用。

「杏花邨站」通車前曾經考慮命名為
「白沙灣站」(Pak Sha Wan Station)、
「柴灣碼頭站」(Chai Wan Quay Station)、
「北柴灣站」(North Chai Wan Station)及
「阿公岩站」(Agonar Station)。

杏花邨站是在香港島地理上最東端的車站。
車站藝術品
杏花邨站的一組車站藝術品,位於A出口前。
雕像標題名為「人來人往」,創作者是馮力仁,完成於2007年6月,其主題是:「進站離站,每人也擁有不同的故事,在社區中穿梭往返,編出自己的人生。」而港鐵公司網頁中則登載作品的創作理念如下:
杏花邨是一個充滿生氣的住宅和購物中心的社區,乘客進出車站,人來人往的景象啟發了藝術家的創作。藝術品擺放的地方是社區的中心交滙點,他希望透過藝術作品表達他在車站的所見所聞,並記下乘客日常不同的動態,令本來匆匆經過的乘客放慢他們的腳步,欣賞這「人來人往」的社區微型縮影。
